close

html模版中國手機隻有匠氣,沒有工匠精神?! 所謂匠氣和匠心的區別,在文藝理念上是早有定論的。

王夫之《薑齋詩話》強調“寫色澤,廣比譬,雖極鏤繪之工,皆匠氣也。”沈復《浮生六記》說到盆栽藝術,也認為“若留枝盤如寶塔、紮枝曲如蚯蚓者,便成匠氣矣。’”

明人董其昌講究以禪心入畫,自成一體,就推崇畫中要有“士氣”,而摒“匠氣”,胸中洗盡鉛華,方能揮灑自如。

1910年,印象派大師雷諾阿致信好友莫奈,指出藝術傢之所以淪為匠人,是因為缺乏理想,隻重技巧,“最靈巧的手從來也隻是心靈的奴仆”。異味處理

這種認知到2010年日本NHK紀錄片《工匠達人》就越發具像化瞭,真正的工匠精神要對作品有超越時間的愛,有高於商業利益的、非功利性的文化訴求。

這就好比同是寫隱逸詩,為什麼陶淵明出類拔萃?蘇東坡說“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但他也寫過“會換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大多數人所謂的歸隱隻是對現實失敗的故做佻達,田園之樂權作寄托,甚至是某種韜晦。而陶淵明不同,他的《歸去來辭》寫“乃瞻衡宇,載欣載奔”,純然是發乎內心的喜悅。

沈德潛說“陶詩胸次浩然,別有一段淵深樸茂不可到處”,正因為這份本性中的率真和質直,是任何大珈學不來的。

蘇東坡也承認,陶淵明是“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去之為高”。陶詩之所以“質而實綺,癯而實腴”,有豐富的精神內涵,道理在此。

所以,真正的工匠精神代表瞭點燃內心之火、燭照產品之美的執念,和刻意追求外在浮華、自我標榜的匠氣根本是兩回事。

油煙異味處理機

這大概也是《大國工匠》、《我在故宮修文物》之類作品所想傳達的。

然而我們回頭再看今天的國產手機,大傢一致推崇的工匠精神又是什麼呢?羅永浩2015年6月受訪時所做的三點闡述可供參考:

1、 事兒逼的人和事兒逼的態度

東北人羅永浩很善於闡發老北京話的魔力,他所謂的事兒逼,簡而言之就是較勁!或曰魔癥!屬於典型的喬佈斯後遺癥,立志“活著就要改變世界”的喬幫主,當年可是以折磨部下為樂的。他的那些執念,比如把button做到讓用戶想舔,就很讓艾維無語;他曾經讓工程師重新設計Macintosh主板的佈線,後者稍做異議,喬佈斯馬上開導:“一個偉大的木匠不會在衣櫃背面使用劣質材料!”結果是機箱變成瞭可以簽名的藝術品。

這種細節苛及其後來的神化令置身其中的人深信自己在做一件偉大的事,蘋果產品能在極致簡約之中煥發時尚和科技之美,原因在此。

但喬佈斯的偏執背後,是他的獨特審美以及對潮流的準確把握,是那種“願意用我所有科技去換和蘇格拉底相處一個下午”的平和,這又與蘋果生態的贏利能力,以及堅守芯片知識產權的商業遠見融為一體。

這是喬氏方法論的神髓,而羅永浩的“事兒逼說”又做何解呢?簡言之,就是讓別人“以為”錘子手機在做一件偉大的事。

2、永遠比別人多一分

用羅永浩的話說,就是別人做到80分,錘子手機做到90分,還要百尺竿頭還想再進一步,聽來逼格破天,但背後的邏輯就是人們說爛瞭的笑話:

兩個人在叢林中遇到獅子,一人迅速換上跑鞋,同伴詫道“難道你能跑贏獅子?”此人回答,“我隻要跑贏你就行瞭!”

錘子手機在廣告圖上用放大鏡標出細節,配上饒口令式的文案:偏執於有用的細節,偏執於無用的細節,偏執於甚至不會被發現是有用還是無用的細節。

明知無用何以偏執?

無非是讓公眾覺得“我比別人更神經病一點”而已,因為從老洛克菲勒的《隻有偏執狂才能成功》開始,偏執就成褒義詞瞭。

把沒有意義的事情做到極致,仍然沒有意義!

3、不惜成本

2014年4月羅永浩在微博上強調“由於對工藝和元器件毫無節制的苛刻要求,導致瞭我們的生產成本節節上升”,這句話簡直是同仁堂祖訓的手機版,至於藥效,與羅永浩在小桌前擺弄物什的經典照片差不多。

高配低價之所以成為國產手機的標準炫耀方式,一是可以營造“我比較厚道”的印象,二是國內的產業環境提供瞭可壓榨的配套廠,這道理與寫著“拆”字的房子旁邊,永遠找得到“吐血大減價”的小攤一樣。

同樣的意思,雷軍表達得更直接:

1、工匠精神會是我的墓志銘。

2、工匠精神就是看不到的地方也做得精致。

3、工匠精神就是要把效率和體驗做好。

其他如魅族自稱“12年工匠精神終可傳承!”VIVO號稱重新定義工匠精神,OPPO要追求極致之美,已經離職的祝芳浩也曾極言幫助360做手機精品,酷派嚷瞭半天的工匠精神之後,與樂視一起愉快的玩起瞭生態化反。

為什麼一提工匠精神,所有人都火力全開?

無非是Iphone珠玉在前,三星緊隨其後,國產手機隻能苦逼的加配置,拼參數,誰能用工匠精神給自己加碼,才有品牌升級、賺取溢價的空間。

小米每發新品,雷軍總忘不瞭壓軸的一句:那麼我們的價格做到瞭多少呢?然後大屏幕上的震撼數字就被現場的歡呼聲淹沒。

這其中傳達的內涵其實就是車友玩爛瞭的段子:這輩子開上保時捷就指望眾泰瞭。

那麼已經神化的華為又如何呢?

靠著任正非講話和內部文件進行公司治理的華為,對工匠精神也是備極推崇,內部不斷流傳著“日本工匠精神,一生專註做一件事”之類的口水文。

拿瞭中國質量獎的華為一向強調的就是兩個字:

一曰傻,如任正非所說“華為就是最典型的阿甘,阿甘就一個字傻!阿甘精神就是目標堅定、專註執著、默默奉獻、埋頭苦幹!華為就是阿甘,認準方向,朝著目標,傻幹、傻付出、傻投入。

二曰慢,或曰堅守,2016年6月1日,任正非在新聞聯播上用48秒說瞭230個字:一個人一輩子能做成一件事,已經很不簡單瞭。為什麼?中國有13億人民,我們這幾個把豆腐磨好,磨成好豆腐,你那幾個企業好好的去發豆芽,把豆芽做好,我們13億人每個人做好一件事,拼起來我們就是偉大的祖國呀!

聽來都和工匠精神沾邊,但仔細想來又覺似是而非。

因為同樣的事情,很多中國公司都在做啊。柳傳志的聯想,早就有培育人才的入模子機制,從管理基因上講,與華為並無本質的差異,讓楊元慶背鍋很容易,但華為的好運主要還是得益於基礎通信設備的持續換代,而聯想隻能面對日益萎縮的pc市場。

僅從消費者BG來說,華為的工匠精神所仰賴的仍是那種來自傳統行業的簡單粗暴的執行力,這個執行力又被組織嚴密、極度細化的流程所包裹和承托,更別提華為還有國內同行不具備的大規模量產電子設備的品控經驗瞭。

對華為來說,時不時鼓搗的黑科技,嚇人的工資單,偶爾流傳的任正非講話,都不如這套穩定嚴苛、曾經讓某副總差點離婚的管理體系更重要。

但這實在不能叫工匠精神,這隻是一種組織異化的管理哲學。

華為循著這條道路走下去,得到的隻會是另一個三星,而絕不是蘋果。因為在實踐上,華為和大部分國產手機一樣,免不瞭秀那些冒牌和變異的工匠精神:

1、簡單問題復雜化

在手機大珈的微博裡、發佈會上充斥著忍痛采購昂貴元器件、不得不接受低良品率之類的“甜蜜煩惱“。核心技術沒突破,當然變著法的玩噱頭。

餘承東當初談到華為p9直逼Iphone的定價時,就相當“痛心”的表示,“跟徠卡合作太貴瞭,成本壓力太大瞭”,但在眾多廠商都將拍照作為重要賣點的情況下,p9的高調並沒有足夠的資本,反而引發瞭眾多手機的曬圖秀。

錘子從T1就折騰玻璃纖維增強樹脂金屬框架一體成型之類的自虐,小米的奧氏體304鋼和魅族的6061T6鋁合金等技術名詞也滿天飛,引發瞭太多的相互攻訐,但這種手感的微妙差異以及為之付出的努力究竟有多大的現實價值?

2、粉絲效應遠大於實用屬性

國產手機熱衷於這些復雜的非實用性工藝,主要還不是為瞭強化與競品的區隔,而是要強行塞給粉絲一種炫耀性的談資。

手機的材質,原本各有利弊,但一旦使用就被絕對化,陶瓷、竹子、皮制、合金這些亂七八糟的材質以及實用性大成疑問的新技術之所以滿天飛,就因為有炫耀加成。一加手機之前秀過“溫潤如玉“的觸感,恐怕下次的發佈會上,手機就要冒煙瞭,但別懷疑是三星Note7附體,李義山不是早有”藍田日暖玉生煙“的名句嗎?這個梗也該用上瞭!

3、選擇未經驗證技術的傾向性越來越強

蘋果開創瞭智能手機先河,但喬佈斯當年在技術上是極為保守的,他拒油煙處理規劃絕采取大屏幕,隻為單手操作的流暢性,反對NFC,是希望以更安全的Passbook取而代之,這不是短視,隻能理解為對極致體驗的堅守。

蘋果和三星都有龐大的技術儲備,但未經嚴格驗證不會商用,真正有濫用沖動的往往是國產手機,為瞭自證工匠精神,加碼創新意識,壓倒競爭對手,國產手機越來越傾向采用一些未經驗證的技術,這雖然加大瞭風險,卻也有豐厚的報償。

從小米MIX開始這種趨勢已很明顯,國內廠商必然群起仿效,這樣做的風險顯而易見,目前硬件的更新餐廳油煙處理頻率不斷加速,方案商一周內就能跟進,但主板、電路、工藝不可能同步改進,量產當然存在著極大的隱患。

但對很多廠商來說,這個冒險又物有所值,因為嘗鮮的口碑收益遠超風險,即令有問題,也容易在創新大旗下求得優容。

當然真正的工匠精神也不是沒有,但多半存在於花式百變的發佈會,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文案,無所不在的公關以及表現力日益登峰造極的PPT之中,時刻向公眾宣示著“我不是裝逼,我就是真的牛逼”。

還真是一種精神,各自表述啊。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網立場

本文由 蟲二 授權 虎嗅網 發表,並經虎嗅網編輯。轉載此文請於文首標明作者姓名,保持文章完整性(包括虎嗅註及其餘作者身份信息),並請附上出處(虎嗅網)及本頁鏈接。原文鏈接:http://www.huxiu.com/article/180453.html



未按照規范轉載者,虎嗅保留追究相應責任的權利

50DA63A02A2870EB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ztlk6oz76h 的頭像
    ztlk6oz76h

    HOT資訊?

    ztlk6oz76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